发布日期:2025-07-13 18:59浏览次数: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迅速部署了接触者追踪系统,以期通过科技手段控制疫情传播。这些系统通常依赖于手机定位、蓝牙信号、身份证信息等多种数据源,用于识别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逐渐浮现:数据信任。尤其是在医院这一敏感环境中,如何在保障公众健康的同时维护个人隐私,成为一道难以回避的伦理与技术难题。
一、技术先行,信任滞后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疫情高峰期紧急推出了接触者追踪应用程序(App),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防控效率。然而,这些应用在推广初期普遍面临用户信任度低的问题。尤其在医院这样的场景中,患者往往处于脆弱状态,对个人信息被采集、使用的方式高度敏感。
以某地三甲医院为例,该医院率先引入了一套基于Wi-Fi和蓝牙信标的院内接触者追踪系统。理论上,这套系统可以在患者确诊后快速回溯其行动轨迹,并精准识别出可能的密切接触者。但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发现,许多患者在入院时拒绝授权使用相关数据,甚至有部分人因此选择不去医院就诊。
这种“数据恐惧”并非无中生有。此前已有媒体报道,某些地方将追踪数据用于非医疗用途,例如交通执法或社会信用评分。这使得公众对政府和医疗机构的信任大打折扣。一旦信任缺失,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二、隐私与公共健康的博弈
接触者追踪系统的本质,是在个人隐私权与公共健康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这一平衡一旦失衡,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有效性,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在一些案例中,医院为了提高追踪效率,收集了患者的详细行程记录、体温变化、接触人员名单等信息。但这些数据一旦泄露,可能会导致患者遭受歧视、骚扰,甚至人身攻击。例如,一位确诊患者的姓名、住址和行踪被非法泄露后,其家庭成员遭到网络暴力,被迫搬家避难。
从法律角度来看,《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以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医疗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使用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在特殊时期,出于防疫需要,某些地方可能存在“临时放宽”的做法,而这正是引发争议的关键所在。
三、信任崩塌的真实代价
2021年,某省疾控中心联合多家医院推出了一款集成式接触者追踪平台。该平台通过打通医院挂号系统、门禁系统、医保支付等多个数据接口,实现了全链条的数据追踪。起初,这一举措被视为“智慧防疫”的典范,受到了广泛赞誉。
然而,几个月后,一起数据泄露事件彻底摧毁了公众对该系统的信任。一名内部员工私自导出了数百名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并在黑市上出售。尽管事后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并追责,但已经造成的心理创伤和信任裂痕却难以修复。
此后,该地区医院的接触者追踪系统使用率骤降,大量患者开始隐瞒行程、拒绝配合流调。这种“逆向选择”现象,直接削弱了疫情防控的效果,甚至导致局部区域疫情反弹。
四、重建信任的路径探索
面对信任危机,我们必须反思:技术本身不是万能钥匙,唯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技术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首先,透明性是构建信任的第一步。医院和政府应公开接触者追踪系统的工作原理、数据流向、使用目的及保存期限。任何数据采集行为都应明确告知当事人,并获得其知情同意。
其次,最小化原则必须贯彻始终。即只收集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数据,避免过度采集。例如,在追踪密切接触者时,仅需记录时间、地点和接触时长,而无需获取完整的身份信息或联系方式。
第三,数据脱敏与加密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所有敏感信息应在处理前进行匿名化或假名化处理,同时采用端到端加密方式传输和存储,防止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第四,第三方审计机制有助于增强公信力。可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接触者追踪系统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进行定期审查,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最后,法律保障不能缺位。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滥用的法律责任,设立专门的数据监管机构,对违规行为实施严厉处罚,从而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
五、未来的思考:信任作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
接触者追踪系统的教训告诉我们,数据信任不应被视为附加项,而应是数字治理的基础设施。在未来的智慧医疗、远程诊疗、AI辅助诊断等领域,数据将成为核心资源。如果公众对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缺乏信心,那么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将举步维艰。
医院作为最敏感的数据使用场所之一,应当成为数据信任建设的标杆。只有当每一位患者都能安心地把自己的健康数据交托给系统,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
结语:
数据信任,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关乎生命安全与尊严的现实命题。接触者追踪系统的“血泪经验”,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唯有将信任置于技术之上,我们才能在数字时代构建起真正可持续的公共卫生体系。